图片

图片

首页  / 热点 / 图片

他们穿越千百年 为一件件珍宝“疗伤”

       4年前,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把从不示人的文物修复展示在观众面前,至今为观众所乐道。相比文物的稀世与厚重,文物修复师的身影普通而平凡;而相比文物的静默,人与文物的故事则更加鲜活。于是,这样一群与文物走得近、与观众离得远的人,成为最神秘和“高冷”的存在。在吉林省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上班穿着白大褂,戴着医用手术手套,既要懂历史,又要懂化学,更要有工匠般的焊接手艺。

       近日,记者到省博物院采访时,正赶上文物修复师王东蕊手捧一件明清时期的“五子登科铜镜”,走进金属文物修复室。接下来,一件破损的文物会按照科学修复的流程,开启它的重生之旅。与此同时,与金属文物修复室相邻不远的纸质文物修复室内,更是显得忙碌。揭背纸,揭命纸,清洗画心,上浆糊托命纸,上墙展平,上天头地头,上覆背纸,上墙,揭取,上天杆地杆,系丝绦……一套极其复杂的流程,将一幅光绪年间的手卷完全复原,色彩鲜艳的卷轴上,清晰的字迹让我们似乎穿越了千百年。

       文物修复师田宇说,身为一名文物修复师,心灵手巧自不必说,还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从某种角度来说,文物修复师和主刀医生存在某种相似性,“我们也是把一件件文物当成拥有了生命一般,在修复中,赋予它第二次生命。既让文物能够保存更久的岁月,也把它最好的一面呈献在世人面前。文物修复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此。” 赵滨 文/摄

  • 修复师就像医生一样,用手术刀和细小的竹签,为铜镜除锈做美容。
  • 除锈之前,使用各种试剂制作试验块并敷贴在文物上。
  • 微细的毛笔尖,小心翼翼地在文物上描绘。
  • 3名修复师在一件纸质文物上同时工作,清除画心表面污物。
  • 文物上色是一个细心的工作,盒子里的矿物颜料需要研磨调色,修复师变成了美术师。
  • 从修复室到文物库房的走廊并不是很长,在两名修复师的护送下,修复好的铜镜被送到库房完好地保存。
  •  

分 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