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老工艺” 独具“酱”心润“田野”
田野泉大豆酱严格遵循传统制酱工艺。梁闯 摄
6日,走进位于九台区东湖街道的田野泉酿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股浓郁的酱香扑鼻而来。一排排厂房、发酵间、晾晒棚宽敞明亮,上千个覆盖着白布的酱缸整齐地摆放,在传统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厂区内,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农家酱的生产地。
“今年的新酱下完了,每缸300斤。遵循节气时令、把握发酵时长,咱家每年只做一茬酱!”公司生产负责人关晖向记者介绍了田野泉大豆酱的制作工艺,“我们使用地下深井水制酱,酱坯要经过天然晾晒、自然发酵,因为酱料黏稠、厚重,这里的每缸酱都要定时翻动,这样才能确保发酵均匀。”
正是严格遵循传统制酱工艺,让田野泉大豆酱每年的销量达到1.3万吨。田野泉酿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俊告诉记者,产品之所以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就是因为它保持了农家酱特有的香气和原汁原味的“老味道”,“卡伦湖水融化,燕子归来,就是我们开始制酱的时候,这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秘诀,更要把这些传统工艺传承下去。”2014年,公司将“满族大豆酱传统酿造技艺”申请成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本着“做好人,酿好酱”初心创办的小厂,到如今年产值6000余万元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田野泉酿造有限公司把农家酱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肥沃的黑土地,造就了高品质大豆。“我们制酱选用的是吉林优质大豆,经过4层筛选,保证大豆颗粒饱满均匀。”李俊说,依托优质的原料和传统的制作工艺,“田野泉”的品牌由区域性向全国性拓展。
品牌拓展,产品研发是关键。对于过去只生产大豆酱一种产品的田野泉酿造有限公司来说,市场相对单一,怎样做到与时俱进?近年来,公司将新产品研发作为突破口,逐步实现科企联合,先后成为“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科研基地、吉林农业大学和吉林工商学院等院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获得国家认证绿色食品标识。
在田野泉酿造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内,香辣酱、鲜香酱、酱腌菜等新型系列产品,为喜爱东北特色风味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美食选择。“这些年我们一直在不断改进创新产品的味道,实现标准化生产。”李俊说,在原有全自动灌装设备的基础上,公司引进了智能装箱生产线、自动制曲生产线、农家酱生物菌种优化扩培工艺自动搅酱机等全新的智能制造设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