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

长春

首页  / 新闻 / 长春

集智聚力献良策 笃行不怠谋发展

——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政协长春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进行大会发言。 张扬 摄

加快轨道交通“三圈”建设 做强轨道经济

民革长春市委员会

【背景调查】

2018年11月,我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项目获批。该项目共7条线路,116公里,总投资711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全市将形成235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使人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产生聚合效应,带动土地、物业价值提升。

【对策与建议】

为加快“交通生态圈+生活生态圈+商业生态圈”建设,做强我市轨道经济,建议以“综合功能一体化、站城空间一体化、地上地下交通一体化、室内外景观一体化”为总体规划目标,划定TOD黄金走廊,实现地下空间多种功能一体化,推进轨道枢纽站、换乘站、城市商业中心的地下空间配套建设。

轨道沿线以点带面,促进站城空间一体化。将地铁与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统筹考虑,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对地上地下步行系统、商业休闲空间进行一体化重构,使之与公共服务设施相配套,形成人行、物流、车行的立体交通体系。

站区建设多维连通,力求地上地下交通接驳一体化。充分发挥地下空间可应对寒冷气候的特性,将轨道交通地下接口与周边建筑地下入口、地下停车场、地下公交换乘站等相连,以冬季城市生活的便利性吸引人流消费群体。

选取试点推进改造,带动室内外建筑景观一体化。选取重庆路、红旗街、南部新城核心区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为试点,建设高品质步行系统、下沉广场、景观绿坡、水景设置、自然光导入等,形成生态景观及活力节点。

同时,建议编制《长春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出台鼓励地下空间整体连片开发建设政策,打造地下空间“规建管”创新智慧管理平台,借助BIM、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打造一体化行业监管和服务平台。由政府投资平台牵头,形成市区平台、地铁集团、顶级策划、龙头开发、央企施工“五位一体”的联合开发体系,以市场化运作保障项目高质量建成。

以“吉林一号”为引领培育航天经济强市

民盟长春市委员会

【背景调查】

随着卫星应用在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领域重要作用凸显,卫星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长春市以长光卫星为引领,以长光辰芯、长光宇航、进取空间等企业为骨干,集聚百余家企业开展卫星遥感信息开发业务,初步形成200余家企业参与的航天信息产业生态。

【对策与建议】

为助力长春打造航天经济强市,建议完善商用卫星全产业链。培育以卫星制造业为龙头,卫星地面应用设备制造业为骨干的“星地一体”特色制造业集群。支持卫星制造从“实验室定制研发模式”向“工业化批量生产模式”转变。依托“吉林一号”遥感卫星星座持续扩大的组网规模,支持配套卫星地面应用设备制造产业发展。

突出发展卫星信息服务业。培育壮大卫星信息软件开发与后台支持等新型业态,将“吉林一号”卫星星座遥感数据作为我市特色招商引资载体,探索设置“单位数据产值”指标并采取相应优惠政策,加大设立“首店”“首厂”奖补力度,吸引更多国内外技术型头部企业参与我市卫星数据服务及应用软件开发。完善卫星数据信息交易基础设施建设,筹建长春国际遥感卫星数据交易中心,不断延伸卫星数据上下游产业链。

支持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率先试点“卫星+城市+政务”新模式,实施“遥感春城”工程,在城市综合治理、智能交通、环境监测、城市绿化等多领域,增强卫星在政府部门规划、决策、调度、管理等环节应用,不断培育和壮大卫星及应用市场。

加快卫星应用异业融合。抢抓卫星应用和智能网联车黄金发展期,加快普及推广“X+卫星”商业模式,支持一汽集团与长光卫星联手提升“解放”“红旗”等自主品牌用户的智能出行体验。支持中车长客与长光卫星合作开发“星轨智车”项目,不断提高卫星信息在高铁、城际、地铁等产品体系中的应用。

建立社区托老服务机构 探索新型养老模式

农工民主党长春市委员会

【背景调查】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与2010年第六次普查相比,上升了8.12个百分点,而0-14岁人口上升仅为0.1个百分点。90%以上老年人选择“原址养老”,且养老需求向“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转变。在此背景下,以社区为单位建立托老机构,是顺应老龄化社会需求的有效载体。

【对策与建议】

明确社区托老机构职能,制定托老机构“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打造社区内“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照料、配餐就餐、健康保健、精神慰藉等。

理顺体制机制,鼓励托老机构与专业机构合作,拓展“助餐、助浴、助医、助洁”等上门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妥善协调多头交叉监管的问题,以民政部门为主管,镇街为主导,卫健、消防等部门协作的方式,制定科学的考评体系。在审批方面尽量缩短办理周期。

制定合理的配建要求,将养老服务设施作为社区必备设施纳入公建配套方案中。在选址上,选择对住户干扰较少、相对独立的区域做托老设施配套。

创新养老服务工作思路,培育和打造一批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托老机构,构建以社会力量为服务主体的多元供给格局,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经验。通过对周边群众的调研摸底,开展各具特色的养老服务项目,因地制宜满足不同区域老年人的需求。

挖掘护理人员资源,将养老服务纳入职业教育培训和社会化培训范畴,逐步将专业化、职业化人员充实到社区托老管理当中。建议由民政、人社、共青团、文明办等部门牵头出台激励政策,借鉴瑞士及国内上海、南京等地“时间银行”等举措,鼓励人们在社区托老机构、养老机构等积极参加志愿服务。

借助金融资源助力长春光电行业发展

民建长春市委员会

【背景调查】

长春光电领域在人才筹备、技术和研发能力、政策和产业等方面具有优势,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技术研究等方面领先于全国。借助金融资源加快整合,依托现有优势助推光电行业快速做大做强,有助于将长春建设成国家光电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加快光电技术深度应用水平整体跃升,通过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使光电行业成为带动长春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对策与建议】

充分利用目前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资本流动的好时机。发挥好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在长全国性大型金融机构优势,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针对性补足光电上下游短板,从政策角度进行大力支持,并用好长兴基金等政策基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

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化和集群效应。一方面加快辅导长春光电企业上市,加速光电优质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以及北交所、新三板的上市进程。鼓励公募私募基金、风险投资、投资基金、民间资本等多种方式,根据科研成果的方向,有针对性寻找同类型上市公司进行合作洽谈。大力引进国内大型光电上市公司,通过合作、共同出资、兼并重组等方式,努力创造条件,实现优势互补,加快研究成果转化,提升长春市光电子行业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长春市光电产业园区的平台支撑作用,做好基础设施搭建及产业孵化工作,针对光电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进行合理引导和组合,使园区内光电子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企业群体之间形成相互带动效应。

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优势,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完善光电行业本地、外来引入以及创业方面的具体政策,对光电行业人才给予匹配的价值,鼓励光电行业人才以技术、管理、市场资源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突出品牌特色 助力新兴消费城建设

九三学社长春市委员会

【背景调查】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全力推进“六城联动”,努力把长春建设成常住人口超千万、经济总量超万亿的特大型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兴消费城发展战略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有助于刺激新的市场需求,从而有效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

【对策与建议】

以建设长春文化创意枢纽城市为载体,从流量经济、创意经济与体验经济三大业态方向发展文娱、文创、文旅等特色消费,讲好长春故事,塑造城市IP。

以“创意带动文旅”,大力发展创意经济,加速集聚文创领域优秀人才、创客群体,形成一批具有原创性、思想性、传递向善向上价值观的优质产品。加速完善产业服务配套,设立净月影视文旅产业基金,搭建影视共享制作云平台、数字版权交易中心、数字艺术创新中心、数字电影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

以“青春引领新潮”,关注当下年轻人的爱好与需求,进行互动式营销,打造青春光影品牌,激发影视创作活力,通过举办电影制作全过程中不同工种的竞赛、比赛,培养、选拔一批影视制作人才,为长春国际影都建设进行宣传的同时,储备相关人才。

以“内容拉动网消”,以动画制作、游戏开发为主导方向,以动漫展、电竞赛事直播等市场热点领域为产业引流方向,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支持企业结合莲花山、净月潭等实景,开发沉浸式游戏体验产品。

以“时尚牵引工旅”,聚焦打造工业遗存类、工业博物馆类、民生类、制造类、重大工业文明成就类等五类工业旅游精品。努力将长春打造成为中国工业旅游示范城市,打造长春旅游“新名片”。融合时下流行元素改造老工业遗址,发展特色餐饮,拓宽营销渠道。

中小学体育课增加中华传统体育类项目

民进长春市委员会

【背景调查】

2022年版课标明确了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作为义务教育学段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重要属性,同时提出在课程资源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资源开发环节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依据中华优秀传统体育作为专项运动技能教学内容的属性,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可以通过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学校社团、进课间活动、进体育竞赛、进学校体育文化艺术节等教育传承途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教育的落地实施。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在学校开设中华传统体育类项目课程,既符合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对弘扬中华武术文化起着重要意义。

【对策与建议】

中华传统体育类项目进入体育课程体系。一方面,依托专门的体系化教材进行深化落实。另一方面,通过传统体育项目进课堂,将传统体育项目从原有的生产生活环境中抽离出来,建构性地设计满足教学需要的内容。

中华传统体育类项目进入学校社团和课间活动。借助社团这一平台,将中华传统体育更好地在校园落地生根。通过由学生自主参与的非正式组织的民族体育活动,以及有组织的课间活动,开展一些传统体育中的武艺类和竞技游艺类项目。

中华传统体育类项目进入各级各类竞赛和学校体育文化艺术节。通过开展学生运动会、亲子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比赛,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校际民族传统体育单项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开展满足学生体育、艺术等文化生活需求的综合性校园节事活动,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文化节庆氛围。结合体育文化艺术节的综合性特点,对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进而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 打造“六城联动”新引擎

长春市工商业联合会

【背景调查】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长春市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目前,我市拥有产业园区、孵化器等共326家。为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时代要求,亟待解决产业园区平衡、充分发展等问题。

【对策与建议】

从注重优惠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从世界产业园区发展来看,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能量。因此,未来我市产业园区发展,需要出台更多优惠政策,从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

由生产加工型向研发型转型。随着科技发展,未来企业发展在于比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效率。因此,应该大力推动园区向研发型转型,逐步发展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园区。

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中小企业集群转变。中小企业短期内可能无法为区域经济作出贡献,但是随着大量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会不断为区域经济带来增量,极大地带动区域经济长期发展。

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转变。未来,产业园区的发展必然从工业地产开发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地产项目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园区物业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在打造一流的硬环境同时,加强区域文化氛围、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

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型。现代产业发展模式特性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特性不一致,决定了新的产业园区功能的综合性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应该包含各类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配套服务的综合功能。

(毕馨月 王菁菁 于剑南 胡晓琼整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