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膳食方”受宠 药食同源治未病
——亚健康慢性病人群偏爱中医调理新观察
长春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张春玲坐诊,为患者提供中医诊疗方案和“膳食方”。 王菁菁 摄
药香氤氲、把脉问诊、开方调理……日前,恰逢专家出诊日,长春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张春玲诊室门口,患者早已排起长队有序候诊。患者中,有基础病、慢性病的老年人,也有术后、愈后患者,更有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年轻群体。他们都希望通过中药调理,保持身体康健。
“最近吃饭怎么样”“排便情况如何”“晚上睡得好吗”……这是张春玲对每一位患者问诊的“开场白”。透过这些日常起居情况,她可以基本判断患者当前的体质状况。
“你的体质偏瘦,平日大便溏泄就表明,脾胃功能欠佳、运化功能不足。综合来看,从中医角度属于肝郁脾虚”“对,我平时食欲不太好,喜欢吃就吃得多一些,不喜欢吃就吃得很少,餐后常会出现腹胀的情况”……33岁的焦女士身体偏瘦,平日月经不调,这次就诊,她希望通过中药调理体质,恢复正常规律月经。就诊时,张春玲通过问诊、舌诊、把脉,为其提出诊疗方案,并开出中药处方。
“中医治未病倡导膳食调理,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也是可以调理身体的。”结束诊疗前,张春玲还从治未病的角度,为患者开出“膳食方”。张春玲建议,焦女士平时可以喝一些山药粥。山药作为药材,其本身的补脾效果非常好。作为一种食材,亦可日常食用。同时,可添加薏米,做成山药薏米粥,对脾胃运化也有促进作用。另外,建议患者平时还可以泡一些花茶,如玫瑰花,可以起到疏肝解郁的功效。
“我平时早、中两餐在单位吃,食量偏少。居家餐食口味偏辛辣,偏食较重。”焦女士表示,她会听从中医建议,在进行中药汤剂调理的同时,积极改善膳食结构。
“我饭量小、不爱吃饭,晚上睡得也不好,平时经常便秘,总吃通便药……”当天,70岁的孙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进入诊室就诊。问诊时,孙女士向医生坦言,由于自己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饮食方面主要以素食为主,食物种类非常单一,更谈不上营养搭配。
“这次开的中药,主要是调理睡眠、饮食,通便情况也能有所改善。”针对于孙女士身体情况,张春玲给出建议,老年人可以适量摄取优质蛋白,保障营养素均衡。日常饮食要遵循荤素搭配原则,素食比例可以高一些,肉食也需要补充。在控制好血糖的基础上,食物选择尽量多样化,需要注意的是,控制摄入量。“听了主任的膳食建议,感觉从饮食上调理也很重要。回家后,我要从饮食上作出改变,做到荤素相结合、科学搭配。”孙女士说。
“生活中的很多食材,都具有药食同源的作用,食用恰当,亦可强身健体。例如,核桃也叫胡桃肉,从中医角度,有补肝肾、补精血、益智、乌发等功效。”张春玲进一步举例说,如大米、小米、薏米、山药、银耳、木耳、冬瓜、芹菜等,都是药食同源佳品。“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养生保健。”张春玲说,一般情况下,患者在治疗后,她都会给出个性化的“膳食方”,通过膳食调理,对疾病的恢复和体质调理是有辅助作用的,常常受到患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