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的季节,繁忙而充满生机。
沿102国道来到德惠市布海镇,细心的人会发现在新城村附近公路段的地头上,新建起了一座座卖瓜的木屋,每栋木屋上写着编号。
初夏时节,草木盎然。
杜永久是榆树市青山乡嘉泽机械种植合作社的董事长,他的合作社共有14栋稻苗大棚,大棚里的稻苗正陆续移栽到稻田里。
集约土地近6万公顷、服务农户5万余户、成员合作社发展到370家……在农安县,吉林省乾溢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行业中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驱车行驶在新烧线(大岭至范家屯段)公路上,平整宽阔的路面在阳光的照射下,令人心旷神怡。“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我们的草莓也卖上了好价钱。”范家屯镇孟家村村民王英林对这条便民路赞不绝口。
目前,榆树市全面掀起农村路桥改扩建高潮,持续推动交通运输服务提质增效。
一条条蜿蜒交织的农村公路,连接城市和乡村,牵起机遇与希望,牵出“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美丽乡村画卷 路,代表着开放与活力,一路通则百业兴。
“电子商务并不是开个网店、注册个账号就够了,还需要系统地学习各方面知识。”
20日,市委书记张恩惠在德惠市、榆树市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部署,全力做好现代农业这篇“大文章”,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县域经济大发展助推全面振兴新突破。
一直以来,农博园玉米试验田致力于为广大种子生产商提供平台,也让农民借此平台集中了解更多优质好种。今后,农博园将会引进更多、更新的玉米品种,为农民提供更多不同的选择。
太安乡这几年农业机械化率大幅度提高,为了更好地完成春耕生产,乡里积极与农机销售商沟通协调,及时处理各类售后问题,为全乡春耕春播生产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全乡已出动大小农业机车500多台,完成春播8000多公顷。
农缘合作社保护性耕作的“版图”不断扩大,是我市保护性耕作技术跨越升级的一个缩影:2011年30万亩,2015年270万亩,2020年750万亩……近年来,我市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列入全市首选和主推的农业生产重大新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趁热打铁,今年我市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1069万亩,占适宜推广面积的70%以上,榆树市、农安县、公主岭市等地都跨进了全省整县推进行列。这一绿色可持续种植技术,成为我市春耕生产的“重头戏”。
春撒一把种,秋收一仓粮。眼下,一年中最繁忙、最紧张、最关键的春耕生产正式拉开序幕。
“别小瞧这10栋大棚,每年培育甜瓜苗达100多万株,如今,几乎每天都有客户来拉苗。”
近期是大田播种关键期,1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恩惠到农安县调研,深入田间地头察看春耕生产,走进村屯调研人居环境和乡村产业。
“这款精准条耕机,在秸秆全量覆盖下一样高效作业,每小时可达1公顷左右,春耕变得简单省事,还解决了秸秆禁烧问题,做到秸秆全量还田。
10日,走进榆树市青山乡日升村裴凤军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智能化水稻催芽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催芽箱,每个催芽箱内,水稻种子被浸泡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中,通过传感器的精确监测,确保每一颗种子都能在最佳条件下快速发芽。
清明节后是水稻育苗的黄金时期。9日,在位于九台区九郊街道新合村的鸿盛种植业家庭农场育苗大棚里,一台高效的水稻育秧播种机正在有序作业。摆盘、铺土、撒种、覆土……随着机器的运转,只见一人快速地加种、添土,一人不断地补充秧盘,后方的农机手熟练地控制着机械,水稻育苗一气呵成。
4月2日,在榆树市保寿镇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清晨的阳光透过大棚的棚顶,照在数百头西门塔尔牛的背上,它们正悠闲地享受着来自稻田的绿色秸秆饲料。
眼下,气温显著回升。在双阳区双营乡黄金村12社的大田里,双营美悦家庭农场的多台农用机械正相互配合着作业。经过一冬天的风吹雪浸,去年收割后的玉米碎秸贴附在地表,仿佛给大地盖上了厚厚一层“棉被”。随着前置归行机驶过,“棉被”被割成一条条40厘米宽的“条子”,露出了下面黑色的土地。此时,条带旋耕机接连翻卷、镇压,地表上的秸秆不见了,被压到了地下。
“这一冬天和春天,我家都烧这个取暖,最起码得省两三吨煤,怎么也能省出四五千元,而且没有煤烟。”赵建亮告诉记者,他家的“新能源”都来自村里的鲜蘑种植大户李振新家,李振新家将每年淘汰下来的菌袋免费送给村民做燃料,环保无污染,受到村民欢迎。
4月1日,在长春朝日国际经贸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门口,工人们正把一捆捆裁切整齐的稻草封装进5个集装箱中,准备运往铁路口岸。车间里,堆放着从吉林各地水稻产区运来的稻草包,这些稻草包被装入密封罐,进行高温灭菌处理后出口。据悉,这是春节至今第38批出口日本的稻草。
秸秆的变形过程一气呵成。只见工人用叉车叉起一个个秸秆包放到传送带上,经过机器粉碎,再经过高温、高密度状态下相互挤压摩擦,秸秆被分解、揉搓、撕裂、帚化。然后,经过滤脱色处理的挤浆水使用碟片过滤器进行过滤,再加上臭氧脱色工艺进行处理,产生的挤浆液经过物理过滤、脱色净化后存储至回用水箱。
培训涵盖了水稻机械化种植政策宣传,钵式育秧、机械化抛秧新农机、新农艺,优化水稻移栽方式等内容。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机的使用以及水田秸秆全量还田平地打浆技术进行了重点介绍。
连日来,榆树市各农机合作社正紧锣密鼓开展农机具的调试检修,助力全年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这几年,乾溢联合社纵深农资产业,直接对接数百户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提供质量有保障、价格更实惠的肥料产品。
正值备春耕期间,榆树市供销社充分发挥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统筹安排,多管齐下,做好春耕生产农资保供稳价工作。
眼下,榆树市备春耕市场已经热起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榆树市城区各农资商店内,前来咨询购买种子、化肥的农民络绎不绝。
连日来,位于九台区兴隆街道小荒地村的德强家庭农场十分热闹,农户们争相签订土地托管协议,投入到今年的备耕生产中。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城的重要一年。连日来,在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的指引下,我市各地纷纷行动起来,进入备春耕大忙时节。为了确保全年农业工作开好头、起好步,我市全面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坚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抓好备春耕生产。农民们备好良种化肥,农机大户检修农用机械,农业部门做好农技服务……广袤的田野上,一幅崭新的备春耕图景正徐徐展开。
近日,记者一行驱车近一个小时抵达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劝农山镇同心村,迎着晨雾,同心村显露出“云间烟火是人家”的乡村生活景象,散落在村庄不同角落的幸福交织出同心村振兴发展的美丽画卷。
初春二月,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被泛黄的玉米地“包裹”着,联排成林的温室大棚里草莓露出了几分羞涩,村子合作社的农机揭下防尘布开始了检修……早在2009年,陈家店村就采取了“村党委+公司+合作社”的现代化经营模式,成立了吉林省众一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流转土地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用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让永利村“美翻了”,来自村里把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点,按照“一屯一品、以点带面”的建设思路,建立上级扶助资金、村集体自筹资金和社会力量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实施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五大工程”。发挥村党总支的示范引领作用,入户了解群众所需所盼,通过和村民签订门前“三包”协议书、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比等活动,让村民明白环境整治靠大家,从而提高人居环境治理的参与度。2021年,永利村入选吉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千村示范”创建行列,被评为长春市文明村镇,2022年被评为吉林省文明村镇。
我省对标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结合全省实际,近日制定印发了省委一号文件,就建设农业强省、提升粮食产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全面系统部署,释放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室外春寒料峭,但走进公主岭市怀德镇三里堡子村的棚膜香葱种植基地,却是一番绿意盎然景象。一根根香葱茁壮成长,就像一把把致富的金钥匙一样。因为香葱,让这个曾经年人均收入仅几千元的小村庄,一跃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东北香葱第一村”,产品不仅畅销东北三省,还形成了香葱种植产业集群,村民也因此走上了致富路。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统筹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收获的季节,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里散发着勃勃生机。
今年,我市将围绕现代农业城建设,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6条、示范镇20个,着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产业,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早春二月,气温回暖,正是苗木花卉种植的关键时期。
16日,走进农安县新农乡三门徐村,平坦开阔的乡村公路、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错落有致的房屋庭院,一幅美丽宜居新农村的画面映入眼帘。这是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缩影,更展示了宜居宜业“三门徐模式”的崭新气象。
近年来,裴家村高质量实施“千村示范”工程,按照“一屯一品”进行规划,打造了新农村屯、裴家屯、杨家屯三个精品示范屯;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修道路、围墙、边沟3200延米,架设太阳能路灯200盏,粉刷、改造破损墙面4800平方米;切实优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实现安全饮水、燃气入户全村覆盖。
初春时节,记者走进宽城区兰家镇东道村,看到的是错落有致的徽派房屋,卫生整洁的家庭院落、干净平坦的柏油马路,伊通河从村中流经而过,这里处处呈现出美丽文明的新农村新景象。
在九台区龙嘉街道水乡村,雾开河畔肥沃的土地、优质的水源,催生了一个带动全村100多户农民共同致富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农场不仅种出了唇齿留香的“绿色大米”,还规模化耕种村里的土地,让水稻生产形成了产业链。
“对农民来说,黑土地就是命根子。这块地曾经有一段时间土壤板结得厉害,看着都心疼。”种了20多年地,李中辉对黑土地的感情颇深,“我得拼尽全力让黑土地重新泛起油光,种出更好的粮食。”去年,东辉种植业家庭农场在保护性耕作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尝试,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流转的50公顷土地全部成为试验田,通过深翻还田、有机培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方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今年,潘太刚计划与村里合作,规划100余公顷土地,建设绿色水稻种植园区,推广稻草还田技术,打造“旅游+观光农业”模式,形成稻米产业品牌。
“不点火不冒烟,坐在炕头编编草;不出门不出院,轻轻松松把钱赚。
为加快推进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促进绿色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省农业农村厅近日发布了《吉林省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这是我省农业农村相关部门组织省内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对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进行了品种试验、示范及鉴评后的结果。